南麓随笔
副标题

《体验石刻上的信仰》秦陈希菱

小时候,我一直希望自己出生在海边,那种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感觉也只是在梦里有过。可现实里,我生活在一个内陆,而又看似毫不起眼的小城。

稍稍大些,我第一次在语文课本上看到了我的家乡:“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大足石刻”。后来,这一度成为了我向他人吹嘘故乡时必不可少的标签,这就是我对于故乡的石刻,最初的体验仅此而已。

儿时,我曾游览过几次石刻,在没有导游的情况下,那微泛着红的砂岩上的文字,画像,真就像极了“天书”。反正我是不懂,只觉得满壁“乱糟糟”的颜料,紧凑的文字,让人眼花缭乱。到处走走逛逛,毫无意义。后来有了解说,配上那一窟窟石像,我又只觉得故事有趣儿。那刻的物,活了几分,好像有了情感。

如今,一个个关于石刻以及石刻描绘的故事我都能倒背如流,或者说是烂熟于心。千手观音、卧佛、吹笛女……这些鲜活的形象跃然纸上,讲述着红尘世俗,人间善恶。从世俗到宗教,都反映着神州过去一千多年日常的生活。融道教、佛教、儒家思想三教合一,开创多种宗教和谐相处的局面。从科学的角度来讲,这些故事不会是真实的,但如此虔诚的信仰,总让人觉得这些故事只是不一定是真是的,就像一种情怀,谁说不是呢?

石刻的雕琢可谓是天匠之雕。在粉散,不坚固的砂岩上,想要留下“一篇”旷世巨作确乎着实不易。就算你仔细观察,那对岩石的任何一次敲击,都看不出瑕疵,天衣无缝,恰到好处。石像上的,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是人还是神,在极大的满足了人们的想象力的同时,又不失栩栩如生,错觉那就是真的。这些工匠技艺的精湛,我这拙笔能写的,不足万分之一。一石石造像,宛如家常故事娓娓道来。融宗教与生活,使得前人的思想、信仰让后人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诱之以福乐,威之以祸苦。

这些石头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呢?我从不曾参透过。我想,我可能永远也不能真正弄懂吧!石头是的,但人心是“活”的。神秘,自然,典雅。擦亮双眼,我看到了美丽与丑陋的对比,看到了光明与黑暗的讽刺……那地底的十八层地狱是不是真的存在呢?

人的一生总是要相信什么的,辨得清善恶,分得清好坏。无论是佛,道,儒,这些信仰都秉着“惩恶助善”的本质。或许来看过石刻的人,才更清楚,对于自己的一生来说,究竟什么才是心里的天堂?

石刻,是我故乡的代名词。但真正闻名的,怕是石头上的信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