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为儒家添上的一盏灯
王阳明作为一个天才少年,自出生以来就挂着不平凡的名号。也是他的不平凡,早就了他的不羁的志气与高远的梦想。王阳明在少年就向老师提问:究竟什么才是人生第一大要务?并在此立下了要做圣贤的志向。当他步入青年,就怀着一颗忧国忧民的心,想要为国戍疆;当他步入朝政,就有着正直的品德,不惧宦官的威胁。也就是在这样的信念与愿望下,王阳明日日夜夜,不知疲倦地摸索着,终于找到了通往圣贤的路,心学。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心学之所以叫心学,是因为它有着心理学的这样性质。心学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致良知,而致良知属心理学,这使得心学在生活中也可起重要作用。例如王阳明在县上上班时,曾故意将堂上的气氛显得轻松,躲在桌底下,最后将嫌疑犯处于放松时漏嘴的话记下。这不是运用绝妙的推理,而是利用人们心里的共性来达到目的,这一突破,简单而高效,也正是因为这样,王阳明的心学总是受人们的敬仰与推崇。
王阳明的心学的创新之处在于它的以人为本。王阳明破山贼时,第一步是招降,运用大量的文字阐述对盗贼们的同情,并进一步分析其局势,一软一硬,往往使其不战而降;普通官员破山贼时,就好像对待野兽一样,大肆进攻,匆匆打完仗就归朝领功。在王阳明的眼中,看到的不止是山贼的丑恶与其对朝廷的威胁,还有更深一步的原因:是什么早就了今天的山贼?依着这个思路,王阳明不费一兵一卒就说服一个土匪,剩余的也是一一击破,立下屡屡战功。王阳明与其他官员有着不一样的一点,在于他知道人与人之间实际并无大的区别。实际上,人类大部分时间并不是因为这个世界本身感到不幸福的,而更多的是由于人类自身的冲突。王阳明也由此知道,要解决百姓的生活问题不仅仅在于自己的能力有多强大才能治理人民,而是人民要如何思考,如何行动才能从根本上为人民带来幸福。就此,王阳明展开了儒家的新篇章,为心学的诞生开了个好头。
实际上,还有将这以人为本的思想发扬光大的一个更早的思想家,他就是孟子。《孟子》中有记载,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在孟子的思想中,当遇到人命危急的时候,某些礼也要变通。这一思想,体现了人才是最重要的,而德是作为辅导。就算一个人德已经完全丧失,单只要心中的良知未变,那他依然是可改善的,因此王阳明将良知提取出来,作为知行合一的一部分。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但与此同时,心学既然深入人心,也难免被人性中的种种幻想所蛊惑。人们常常感情行事,这也是我们应防范的。实际上,在汉字中,有着“怨”与“恶”的区别,怨是指不喜欢某人,而恶是指认为某事是错的。这点出了心学的另一道坎。